👤时间从哪里来?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Status
时间从哪里来?
人生总有各种各样的目标,学习/工作/生活有无数的任务需要去完成, 所有的任务都需要时间,时间却总是有限的,越复杂的任务越依赖外部环境,依赖越多风险越大,失败的概率也就越大。 基于这样的事实, 任务管理的第一性原理则是: 快速完成必要的事。
主要矛盾
人总是陷入任务的细节之中,局部的完美主义让我们忘记这一局部目标对整体目标的贡献程度,做了很多非必要的任务,浪费了时间,而一旦项目的完成时间被延长,越复杂的项目就越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意外情况,尾部风险极大的增加,致使项目的最终失败。 所有任务管理方法的本质都是在解决这两个矛盾: 局部与整体,风险与时间。
解决方法
借鉴操作系统的分时复用的原则,既然这几个维度相互矛盾,那就放在不同的任务上下文中去完成,像os一样,分配一个内核与应用体系,内核就是维护任务管理整体收益最大化的一些系统任务。 而应用则是真正具体执行的工作任务。
- 系统任务-规划: 5年是一个不错的尺度,规划自己5年内的目标与关键行动,拆解达成关键行动的执行路径。
- 系统任务-OKR: 以月的尺度(可自行调整)去制定个人的OKR,其中的O则是5年规划的执行路径,KR则是实现这个O的关键行动,每个月去复盘和制定下一个月的OKR。
- 系统任务-周复盘: 月度OKR的任务,每周可以花一点时间来调整一下执行策略,灵活变通,并且制定下周的TODO List。
- 系统任务-日计划: 每天早上,根据周计划的执行状态,生成当天要做的todo-list。
这是一个很平常的分层任务管理的方法,但想要使其有效,则必须做到一些关键原则:
- 持续提升判断力: 规划需要做正确的事,要有判断力,提升判断的根本方法就是学习。
- 慢思考,快行动: 预留充足的时间完成有效的方案设计,充分考虑多种情况,越复杂的项目就越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然后给出思考的方案,而一旦开始行动就必须快速,这样才能减少意外发生的概率。
- 仅做必要的事: 何为必要? 能推迟,能转给他人,能放弃的事就不是必要的事,除此之外则是; 这需要在任何执行层面上的任务保持这一有效原则,这就是精益法则。
- 跳出局部: 任何人都会陷入局部完美主义的陷阱,日计划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要给每件事一个默认计划(完成任务的时间范围),这是保持整体周计划完成度的关键。 一旦一个任务超越其默认计划,入侵了其他任务的时间,就必须作出判断,是继续还是放弃? 放弃通常是困难的,需要我们深思熟虑,但此时最关键的是快速判断。 因此我们可以选择的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: 完成这件事还需要多久? DDL是什么时候? 在DDL到来前是否可推迟? 如果不能推迟,是否真的不可推迟,可否砍掉一些需求? 快速思考一番后,如果真的无法推迟,那就必须放弃默认计划,否则创建一个闪念笔记,记录当前的状态,以及下一步行动,写下来清空大脑的杂念,然后注意力放在当前的默认计划上,开始第一步。
- 清空杂念: 人总会分心,总会时不时的产生杂念而无法专注,对付这一问题,最好的办法就是快速的把杂念写下来,暗示大脑这件事你已经记下来了,你将在最近的一次周复盘中重新review这个想法,现在你有更重要的事去做。 大多数想法都是一时兴起,周日去看的时候,你会发现他没有任何价值,但总有一两个闪光点值得回顾,日积月累则会产生知识的复利。
- 行为模型: 人很难坚持做重复的事情,上述的系统任务如果想要坚持下来,是非常困难的,甚至我们都很难控制自己能否按时起床。 但心理学领域早有这方面的经典著作值得学习,那就是 《福格行为模型》。基于此,我们可以心安理得的承认短期的失败,而关注长期的成功。
